扫码关注
7月20日上午,第一届《两岸春天》报道文艺营众师生共同乘车前往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雨露社区进行参观与入户访谈。2019年12月20日鲁甸卯家湾安置区启动首批搬迁,自群众搬迁入住以来,卯家湾安置区精细管理,精准扶贫。参观过程中,大家通过与讲解员的交流,了解了该社区基本情况,并深入到居民家中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走进卯家湾安置区
认识精准扶贫与易地搬迁政策
卯家湾是易地搬迁脱贫政策中的实践者与受益者。“建党立卡,精准扶贫”一直是政府搬迁扶贫的重要政策,云南鲁甸的易地搬迁提出“搬不动大山就搬房,搬不动江河就搬人”的口号。卯家湾雨露社区位于卯家湾安置区3号地块,是搬迁规模最大的社区。区域总面积128663.59平方米,辖19幢居民楼,划分为6个网格,居住着来自鲁甸、巧家、永善、彝良和盐津5个县,共2693户12633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其中建档立卡户12351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营员们走进卯家湾雨露社区服务中心,参观了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读书屋、社区服务窗口等等一系列成熟完备的社区服务设施。营员通过询问了解到社区中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读书屋获得大学生的暑期辅导,让居民们放心且满意。同时,营员们扫码体验了线上便民app,可以得到生活、就业问题的反馈,深入了解当地易迁群众的“红黄绿灯”的管理体系。卯家湾安置社区并不仅仅是一个安置点,而是在努力打造一种新的市民生活管理模式。
上午10点结束社区服务中心的参访,在当地社区干部的带领下,营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入户访谈。由黄琪椿老师带领的第一组来到了唐先生的家里。初至卯家湾,可以看见老人们在社区内聚集聊天,孩子们嬉戏打闹,通过询问搬过来的居民们,大家对现在的生活都普遍满意。唐先生目前是一幢楼的楼长,他坦言成家后养育两个孩子生活压力很大,所以申请政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且作为精准脱贫的受益者,唐先生能够直接入住政府的安置房。唐先生表示自从搬到卯家湾后,生活和医疗都方便了许多,这一切都来自于国家和党的帮助与努力。他还表示自己已经提出了入党申请,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吕明纯老师带着第二组的同学们来到了黄世洪一家,黄世洪是在卯家湾社区红绿灯系统上的黄色家庭,在贫困户异地搬迁的政策帮助下,他们从鲁甸县乐红镇搬迁到卯家湾新建的居民高楼中,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国家为每个人兜底”这句话的含义。国家保障他们享有安全的住房、医疗保障和免费义务教育,这让他们有了摆脱贫困的基本物质基础和放眼未来的精神动力。
张立本老师带领第三小组来到了卯家湾搬迁社区的副主任刘双剑的家,作为一名社区干部,调解邻里纠纷、社区细致巡查是她的主要任务。采访中,她多次表示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既然国家能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排忧解难,自己也需要奉献自我帮助其他人。访谈中,营员们感受到作为一名女性,刘双剑身上具有一股令人动容的强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于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也来自于刘主任自身的善良和朴实。
潘妮妮老师带领的第四小组访谈了欧芝英阿姨,欧阿姨年轻时像大多数农村年轻人一样和丈夫去外地电子厂打工,两年前因为大病从浙江返回家乡,现在在家中替女儿带着两岁的小外孙。作为贫困户从农村免费搬迁至卯家湾雨露社区,她觉得非常开心和满足。在访谈中,阿姨谈到最多的是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她那一代外出打工自力更生加上国家的扶贫政策为子女创造了更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儿子和女儿也很努力读书得以走进大学。现在孙辈更是乘上了扶贫扶智的浪潮,能够接收到和城市里孩子一样的教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他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与帮助下自强不息的奋斗,后辈们一定会有创造和共享更美好世界的机会。
高维宏老师带领的第五组采访对象是杨成顺,2020年初年近60岁的杨成顺搬入卯家湾安置区,成功摘下了贫困的帽子.1989年入党的杨成顺现在是楼栋长和支部书记,负责照看楼内居民,协助他们完成家庭情况填报等工作。在他家里有一个特殊的小成员,他早早来到这个世界上,妈妈怀胎六月就生下了他。由于早产带来的病症需要使用国外进口药物,尽管医保补助了10多万,还是有着10多万的自费缺口,加上同时期送小女儿到广州读书,家里用光了积蓄还欠下许多钱,刚刚脱贫的他曾经又“返贫”成了困难户。但生活的重担并没有摧毁一位老党员的意志,他不仅努力奋斗提高自家的物质生活条件,并积极调解社区居民之间因来自不同的村庄产生的隔阂和矛盾。杨成顺始终相信:“我们以前是云南老乡、现在是邻居、未来几代还可能会成为亲戚。”带着这份信念,杨成顺在他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这次参观和访谈使营员对扶贫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卯家湾这样一个安置社区,既在它的建设中体现出了城镇化的便利,又难得地保留了过去农村的人情味,相比今天大都市中冷冰冰的邻里关系,卯家湾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农村重生方案,也启发人们探索,如何在社区建设中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与互助。
专题讲座学习
反思台湾历史
下午2点半,“两岸春天”营队成员回到下榻酒店会议室聆听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国祯老师关于1970年代海外台湾留学生的“保钓”与“统一”运动专题讲座。随后来自台湾的吕明纯、黄琪椿、高维宏、张立本、潘妮妮等老师分别就台湾历史和东亚亚文化问题展开报告与讨论。下午的讲座讨论热烈,营员们受益匪浅。
吴国祯:70年代海外台湾留学生的“保钓”与“统一”运动
吴国祯老师1970年代初在美国参与了“保钓统一运动”,1977年返回祖国大陆工作生活至今。吴老师的讲座从台湾历史出发,详细叙述台湾问题产生的重要历史节点与事件。从台湾岛屿的历史归属谈到日本殖民统治、战后东亚冷战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等问题。
在梳理台湾问题的相关历史过程中,他重点叙述了1970年代海外台湾留学生所发起的“保钓”运动和“统一”运动。吴国桢老师提到,两岸1949年至1987年的阻绝状态,这种状态是1971年在美国和欧洲的台湾、港澳留学生爆发的“保钓运动”以及随后的“统一运动”打破的。留学生们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前往大陆参访,认识、了解并支持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周恩来总理在1971年接见了首批5位台湾留美学生,其后还数次接见保钓统运的台湾留学生,并将“保钓”运动誉为“海外的五四运动”。这群参与保钓统运的台湾留学生是两岸关系的破冰者,重新架起自1949年以来受到阻绝的两岸人员往来的渠道。
吴国桢老师还提到,海外保钓统一运动中留学生们不仅关心台湾当时政局的变动和两岸统一问题,也关注第三世界以“反帝”为主轴的斗争。这个持续十多年的运动,参加的人数多,影响深远。通过这个运动,大陆的资讯情况和世界左翼运动的情况逐渐渗入台湾,为岛内知识分子知晓,乃至影响着当时以及之后台湾的社会运动。
吴国祯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提出,“保钓统一运动”是台湾历史的一部分,两岸关系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部分。他指出从保钓到统运,海外台湾、港澳留学生的奉献以及周总理的关怀,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独特的先导和启示作用。当时海外留学生所讨论的许多问题,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在讲座过程中,吴老师为在场营员播放了1971年4月10日在华盛顿的“保钓”游行视频以及周本初教授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保钓刊物封面集。讲座最后,吴老师播放了自己1975年首次来大陆时所拍摄的照片集,并为在场的两岸营员推荐了进一步了解保钓统一运动的相关书籍。
吕明纯:战争时期文化人的祖国认同
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吕明纯老师表示台湾文学界在提到日据时期时很容易在日本殖民体系下去想象,因此在文化与身份认同中产生偏差,但依旧有很多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并与祖国大陆保持着文化上的羁绊与联系。吕老师强调,对台湾的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寻求的思想资源很多都是来自美国,很大程度上造成当前的年轻人对于祖国大陆的一些误解和对立,如果要消除当下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误解,必须从当前的台湾社会重新连缀起革命的左翼传统。
黄琪椿:台湾的殖民地伤痕
华侨大学文学院黄琪椿老师讲座提出,日据时期日本为了更好地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现代化建设具有“残渣”的性质,由于没有及时清理,台湾出现了在日本文化影响下成长的世代,也因为冷战结构的影响,台湾接触的文化是经过日本过滤后的西方文化,无形之中阻碍了跟大陆的接触。黄琪椿老师认为旧的殖民伤痕没有清理加上新的殖民主义文化的影响,两者共生成为今天台湾“媚日”背后的原因,所以必须要对新旧问题进行有效清理。
高维宏:台湾历史叙事的回顾与反思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高维宏老师提出,对于中国的革命史一直都是在为了解放一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付出不懈的努力,台湾经历了清朝被迫割让和日本殖民的苦难后,至今也还没脱离帝国主义的控制。因此面对“台独”史观或是华语文学的离散史观时,可以从第三国际重视被压迫民族革命的事实出发来驳斥他们的观点,以此找到两岸之间历史观的接点。
张立本:谈谈陈映真教我的那些事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立本老师首先谈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读书有效的问题,并由此谈到自己是如何在阅读台湾左翼文学家陈映真先生的书籍、了解他的思想过程中沿着这一路径回到了台湾的历史、两岸的历史乃至世界的历史。张老师表示,阅读和研究陈映真先生带给了他一个重新认识台湾和认识自我的机会,并由此确认了未来自己所要走的道路。
潘妮妮: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看中日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潘妮妮老师从自身与台湾同胞的交往经验出发,提到社会环境对人们思想、认知、态度等多方面的塑造和影响。她强调社会共同体对于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并且主张要从历史事实中挖掘出社会共同体认同形成的根源。在亚文化传播问题上,潘老师以"天龙人"这一来自于漫画的名词内涵在两岸被扭曲运用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潘老师强调在既要看到亚文化展现出的创作活力,也要看到亚文化生产与社会现实矛盾之间的张力。
讲座的最后,同学们就历史事实判断、殖民伤痕清理等方面提出问题,多位老师予以了不同角度的回应。通过一天的活动,文艺营的成员们不仅对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和成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有了不同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