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学子走进革命老区彭水,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
2021-07-25

扫码关注

  7月19日,全国专项团队之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鲲鹏队深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开展语言文字调研工作,了解居民普通话使用情况,并感悟红色文化,聆听红色故事,通过普通话宣讲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青春与普及语言作伴,调研与礼貌语言携手

  雄鸡报晓天初明,团队成员早早地来到豆芽湾,实地入户走访调查,通过采访居民以及分发问卷等形式,了解当地群众普通话运用及需求程度,幼儿园与小学教师普通话授课情况,普通话的宣传推广工作状况。

  西政学子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老龄居民惯用方言进行交流,青壮年居民则更希望通过学习和推广普通话,加强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沟通,助力当地旅游发展。“普通话是全国通用语言,在本地用方言沟通很便捷,但还是要广泛宣传语言文字政策,鼓励群众自觉学习和运用普通话,以更好地促进本地的发展。”县城管局工作人员张维刚说道。

红色文化润乡土,忆苦思甜助振兴

  在沙沱街社区街道,团队成员还沿路感悟红色文化,聆听居民彭爷爷讲述亲身经历,于回望中体会当地变迁,在忆苦时珍惜当下幸福。当地流传着“盐巴故事”、“红军留言条”等故事。其中“红军留言条”故事被当地居民广为传道。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途径黄家坝进行休整,留给老乡黄堂珍的一张字条,说明了借餐情况与补偿措施,体现着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彰显着红军指战员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的优良作风。街道居民彭爷爷见团队成员在学习红色文化,热心上前讲述了更多关于当地的变迁故事。解放后,彭水的山区道路经过修缮,居民不必背着豆子翻山越岭,既安全又便捷,彭爷爷笑着感叹说:“现在孩子们也不用挖煤碳,他们有学可上了!

传诵红色经典,讴歌百年风华

  西政学子来到彭水红军渡广场,结合当地革命文化,开展红色诗文朗诵及普通话宣讲活动。在继承红色精神基础上,融入青春活力,进一步加强普通话推广,助力当地更好发展。

  红军渡广场位于红军渡附近。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攻克彭水县城后,由此过乌江向黄家坝进发,到贵州沿河开展革命活动,后来为了纪念红军,这个渡口改称为“南渡沱红军渡口”,广场中央伫立着巨大雕塑,生动展现着红军渡江史。鲲鹏队结合当地革命文化,开展特色推普系列活动。

  “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团队成员与小朋友齐诵《我的祖国》,党旗鲜艳挥舞胸前,表演环节拉开帷幕。随后,观众受邀上台参加趣味绕口令活动,团队成员在互动过程中正其读音,矫其误读。“四是四,十是十……这个挺简单的!”一位小朋友拿着小纸条,流畅地读完了绕口令歌,团队成员立即又递给其一张“进阶版”绕口令歌。小朋友认不全字,突然眉头紧锁,向身旁的妈妈投去求助的目光,孩子母亲便一字一句教着念,“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慢慢读完后,母女俩绽开笑容。为进一步调动现场群众的积极性,鲲鹏队还准备了合唱表演、互动问答环节、观众表演环节以及丰富的小礼品。活动环节结束后,居民主动参与填写普通话普及情况问卷表。

  “在红军渡广场举办推普活动,这还是第一次,”现场观众杨中芬说,“当地居民多使用方言,普通话需要你们年轻一代多多宣传推广,方便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交流,促进这里的旅游发展。”现场观众杨中芬说道。

  据悉,西政学子将继续开展有奖竞答,宣讲等活动,深入推进普通话宣传,以传播之声汇聚奋进之力,用实地调研来精准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为建党一百年献礼。

  

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