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7月17日17时30分,以“废墟上的涅槃”为主题的第一届《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于云南省昆明市开营。台湾作家、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国祯,人间出版社社长陈丽娜,以及来自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两岸师生们共同出席。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林哲元主持了此次开营仪式。
年届九十的昆明作家周良沛先生首先发表了开营致辞,他向来自台湾的师生们表达了欢迎之情。他表示自己也是台湾人,又是随着云南和平解放而来到这里,因此既是主人也是客人,看到这些台湾的学子们就仿佛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般亲切。
在主办单位致辞环节,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以“台湾人的祖国意识与孤儿意识”为主题,介绍了台湾统左派的历史与《两岸春天》报道文艺营的源起。他表示,“两岸”一词是希望文艺营可以为两岸交流做出思想上的贡献;“春天”则是继承自辜金良文化基金会的“文艺春天”活动。蓝博洲指出,文艺营的指向清晰,就是一个祖国的意识。他希望通过文艺营内的两岸交流,台湾的青年们可以了解祖国大陆,大陆的朋友们也可以了解台湾。致辞最后,他表示,期望能够延续辜金良先生的精神和《人间》杂志的理想,为年轻人们创造一片园地,激励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社会。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发表了以“中国革命与乡村振兴”为题的主旨演讲。通过回溯中国革命的历史,她强调,从由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今天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是第三世界民族民主解放的根本性问题:城乡关系、南北关系、贫富分化,这是理解今天中国的关键。需要从这个视角上理解今天中国的故事以及由此面临的在国际传播话语权上的挑战。她指出,本次《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的意义就在于,将今天发生在中国乡村中的故事与真实历史的复杂性讲述出来。
驻营作家、西藏作家协会理事次仁罗布由于航班延误无法抵达开营式,由华师大同学代为宣读了题为“高山深处的律动”的致辞。致辞回顾了初到鲁甸的感受和当地脱贫攻坚的成果。鲁甸县是一个缩影,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正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林哲元向在座营员们介绍了营队的注意事项,并鼓励来自台湾与大陆的同学们积极交流,在行程中能够有所收获。
开营式第二天上午8时30分,由驻营作家次仁罗布主讲的专题讲座“龙头山镇看中国乡村变化”在营队下榻酒店举行。讲座围绕着西藏与云南的乡村变化而展开,呈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成果。
讲座伊始,次仁罗布回忆了过去的西藏乡村,并介绍西藏的历史和宗教文化。他表示,当时的拉萨城特别小,城中心往外走十多分钟之后就是乡村。当地农民看起来清闲,但日子过的很艰难,房子也破败。西藏乡村在经历改革开放后迎来了深刻的变化。今天有些西藏的农民开设家庭旅馆和农家乐,一个月收入可达数万元。
随后,次仁罗布结合自己的驻村和采访经历,介绍了云南和西藏两地的乡村在脱贫历程中的变化。他曾驻村的农村处于西藏昌都地区,当地处于高海拔地区,土地贫瘠。种地所得只能满足藏民的温饱,收入大多依赖种核桃和挖虫草。脱贫工作开始后,当地藏民被搬迁到县城周边,并被安排工作,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表示,从西藏、鲁甸县光明村就可以看到中国村庄脱贫工作的缩影,可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
讲座最后,次仁罗布与营员们围绕藏族文化保护、贫困学生的帮扶政策等问题展开交流。他指出,国家政策为西藏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宗教设施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与保护。
首届文艺营将随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废墟上的涅槃》一书的引导,前往昭通市鲁甸县的光明村、甘家寨与卯家湾三地开展调研,走到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亲身观察和理解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历程。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