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6月26日,由骆正林教授领衔攻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青少年网络舆情的大数据预警体系与引导机制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依托于该重大项目创办的“第一届中国青少年网络舆情研究学术年会”也同期举办。“重大项目+学术年会”让我国青少年网络舆情研究有了一个新的学术平台。
上午9点,两个活动的开幕式拉开帷幕。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缪建东教授,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汪桥红博士,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振教授,《新闻记者》主编刘鹏高级编辑,《传媒观察》主编沈志强高级编辑,重大项目开题专家组专家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安徽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和媒体的参会代表也参加了开幕式。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晓锋教授主持开幕式,张院长对课题申报的组织过程向专家组做了汇报,并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缪建东教授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对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感谢,他回顾了南师大近120年的办学征程和我校既往国家基金项目的立项情况,并对骆正林团队获批的重大项目提出了要求和期望。
江苏省社科规划办汪桥红副主任致辞,并针对课题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注重跨单位合作、跨学科研究,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注重项目成果的推广宣传,扩大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优秀学术团队;注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等。
上午9:4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和第一届青少年网络舆情学术年会同时举行。开题专家组由7位专家组成,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唐润华教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钟瑛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邵国松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季为民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在2个多小时的开题研讨中,专家组肯定了该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研究价值,并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自5月13日发出举办“第一届中国青少年网络舆情研究学术年会”的征稿启示以来,论坛吸引了全国很多专家学者踊跃投稿。截至6月15日论坛共收到136篇稿件,因疫情原因和场地限制,本次论坛共遴选出40篇论文参会。“第一届中国青少年网络舆情研究学术年会”的论坛主题是“青少年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6月26日全天,年会共设立了3场学术论坛,学者们围绕年会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他们从青少年网络流行语、高校舆情预警、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新冠疫情中青少年的网络情绪、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等方面,探讨了青少年网络舆情的社会环境、传播载体、传播规律和引导策略,对把握青少年舆情发展规律和有效引导青少年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来安教授以典型网络流行语“打工人”为研究样本,借助图像分层理论探讨网络流行语在品牌营销中的受众说服作用和传播规律。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郭淼副教授从主体、场域、客体三个视角对于涉高校类的舆情研究进行划分,并提出涉高校网络预警机制构建的关键所在:明确划定预警的主体和客体范围;着重按照静态式和动态式划分预警内容。江苏大学文学院周伟业教授和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陆高峰教授两位学者将目光投向青少年群体,周伟业教授立足于社会结构框架与文化认同框架的纵向脉络和交叉关联,提出分析青少年网络舆情事件的框架;陆高峰教授则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出发,针对青少年用户微信舆论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发表自身看法。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柴玥副教授等人更是关注暴露在诸多风险下的未成年用户的网络安全这一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环节,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监督、企业履职、社会公治”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同心圆系统。南通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金曙从新闻从业者的角度,以职业路上鲜活生动的案例资料初探青少年舆情危机的发展路径和治理之路。
下午5:30,会议完成了相关议程顺利结束,与会学者在交流中开阔了学术视野、增进了学术友谊。2022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继续举办“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网络舆情研究学术年会”,会议主题初定为“理论之源:青少年网络舆情与舆情传播新规律”。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