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6月2日下午,“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沙龙暨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动在新传大楼502会议室召开。本次教学沙龙由操瑞青副教授主持,校教学委员会委员孙建社、院长张晓锋、副院长邹举、庄曦及部分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沙龙伊始,操瑞青老师对参加本次教学沙龙的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接着,邹举老师简要介绍了目前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本次教学沙龙的活动目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离不开老师们的支持,在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他结合学院今年立项的课程思政项目,提炼了这些项目在内容上的三个重要特征,即“方位意识、问题意识和服务意识”。课程思政工作仍在推进,希望更多的老师主动策划,将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随后,在座老师结合自己的课程思政项目一一进行了简要介绍和经验分享。刘振波老师结合其课程的技术性和应用性,提出了今后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三点改进措施。一是重视技术性的同时,注重宏观上的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二是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三是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加强内容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曹刚老师则认为,课程思政元素的关键在于“融入”,而不是简单地对课程贴上“红色”标签。他认为,对于课程思政与教学工作的结合,第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善于发现学生的想法。第二,在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过程中,要持续关注学科发展前言,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生进行深入沟通。第三,在和学生互动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拓展学术眼界,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实现双赢、共赢。
杨晓霞老师以其《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为例,指出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性对课程思政效果的影响。杨晓霞的课程在教学上有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业务素养,二是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尤其是面对面社交的意识和技能的提高,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各自的团队里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同时,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她认为可以从三个机制进行改革。首先是评价机制的改善,以有效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其次是协作机制的培训,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最后是分享机制的完善,邀请学界和业界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资源联动。
张宁老师结合其今年申报的课程项目,指出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基于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融入。二是要将教学工作与公共服务进行结合,在教学与服务中体现课程思政元素。
操瑞青老师以其理论性课程《网络传播学》为例,指出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性,这也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重要切入点。他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从五个方面对理论课程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介绍。第一,在理论上直接进行融入,比如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第二,在教学案例上进行调整;第三,在班级分组讨论中体现课程思政;第四,作业考核的严格要求;第五,结合学院的诸多活动进行具体的行动实践。
庄曦老师同样以其史学类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为例,提出了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特点。在课程思政的趋势下,如何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化于教、入化于心,这一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对此,她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在史学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史为鉴,思政育人。不仅要帮助学生在碎片化阅读状态中培养史学爱好,提高史学素养,而且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洞察世事的思维方式。第二,积极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课程资源,多重育人。通过对史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实现教学内容的最大利用。第三,依托课程,延伸育人。通过具体的实践项目活动,提高育人的实际效果。
钱珺老师以其课程申报经历为例,总结了若干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经验。第一,重视课程的问题意识。第二,在内容和模式上创新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第三,积累教学资源,做出精品课程。第四,提高课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接着,张晓锋院长对老师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教学工作应将课程思政工作作为一项重点,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应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培养“上会看天气,下能接地气,心中有正气”的新闻人为目标,要做到“专业教学实战化、课程思政实体化、浸润教育实浸化,全媒联动实时化、跨融结合实效化”,使课程思政真正做到“落到实处、更加实在、取得实效”。
沙龙最后,孙建社老师对本次活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教师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关键所在,应在思想上起到带头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不同课程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时,既要注重宏观的思想贯彻,又要在微观的具体问题中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
文|熊翠兰 张一川
图|赵文素
编辑|申浩琳
责编|张一川 周丽
审核|郑涵冰 董飞飞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