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当谈到社交机器人,你会想到什么?”
这是今天的主讲人王晗啸在讲座开始向大家抛出的问题。原本静谧的学明201教室在下午四点难得如闷锅煮开了水般有了动静,观众席中传来诸如Siri、小爱同学、小度、天猫精灵等五花八门的答案。
王老师对这些答案深表认同,还借此分享了自己经历的一件趣事:年初的一天早晨,奶奶问他说:“你们家是不是有个‘小朋友’?”当时他感到很疑惑。结果奶奶的下一句话解开了迷惑,也成功将他逗笑:“你爸一到晚上,就喊‘小爱同学,开灯’。”
由此可见,社交机器人在当今融入日常生活程度之深。王老师还特别指出,这种智能机器人的正能程度尤其对老年群体有很大的欺骗性。
简单的讨论之后,老师对社交机器人的介绍由“图灵测试”——社交机器人的起源开始,接着引入社交机器人的定义。而当社交机器人被用来进行虚假信息传播时,就陷入了恶意设计的窠臼,因为它能够制造一般人难以达到的舆论影响。
关于社交机器人舆论干预,王老师坦言,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他将与现下大热的追星打榜行为联系起来。近年来网络上掀起了选秀的热潮,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追星打榜,而追星打榜的存在,也伴随着社交机器人“刷票”的现象出现。它进行舆论干预的主要手段有:营造虚假人气、传播虚假或垃圾政治干扰信息、制造烟雾混淆视听、塑造虚拟的意见领袖。
为了避免社交机器人对舆论进行过度干预,我们则需要不断学习社交机器人识别。识别社交机器人的最原始手段是:当它们和人类发布大量内容相同的文本时,即可被判定为社交机器人。但由于社交机器人会不断模仿人的行为,现在适用的主要识别手段有三种:基于用户社交网络、基于众包的方式和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
讲座将末,由于电路突然短路,同学们只能与观看相关机器人展示的机会擦肩而过,并迁徙到了学明401教室进行剩下的讲座内容。
小插曲并没有打断王老师的思路。最后,他系统阐述了在传播学视角下讨论社交机器人舆论研究的问题。他表示,社交机器人的研究对传播学意义也很重大,几乎可以把包括沉默的螺旋在内的所有传播学经典理论全都再验证一遍。
文|新闻部 刘菲萍
图|摄影部 孙骥文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