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爱传媒讲坛 第119期:地市和县级媒体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和因应之策
2020-12-20

扫码关注

1216日下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丁和根教授受邀再次担任弘爱传媒讲坛的主讲嘉宾,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地市和县级媒体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和因应之策”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胡正强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丁和根教授表示媒体融合是正在进行时,地市和县级媒体深度融合在转型期面临着新的情况。为什么要推进地市和县级媒体深度融合,在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着什么制约因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是本次讲座想要探讨的重点。

丁和根教授首先剖析了标题中的“深度融合”。他表明,“媒体融合”这个概念已经被提出来很多年,但是媒体的“深度融合”却是近两三年提出的概念,成为了现在的一个焦点问题。随后丁教授就这个概念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深度融合到底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开展互动。有同学提到深度融合就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有的同学认为深度融合最重要的是思维的转变;另外有同学表示深度融合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去看。面对同学们的回答,丁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深度融合的实质就是互联网思维”。他认为,从前简单的“媒体+媒体”是表层的融合,之后的“媒体+互联网”是中度融合的表现,而如今的“互联网+”即媒体的深度融合。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浅层融合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中度融合是不足的,真正的深度融合要达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程度。“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呈现就是一个新型的、主流的、平台型的融媒体。其实质就是一个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的综合性平台。

随后,丁教授为我们一一分析了推进地市和县级媒体融合的原因。他提出原因之一即互联网时代我国基层传播体系的解构与重构。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农村的基层传播体系在逐渐消解,中央的政策和方针难以通过电视和广播传达到基层。因此,为了打通舆论引导的“最后一公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迫在眉睫。其次丁教授通过分享自己的调研经验,表示如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进度缓慢,落后于预期,与此同时建设也仅限于表层的融合。第三点是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处于一个夹心的尴尬位置。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的融合建设有着优质的资源和充足的资金,而县级融媒体建设不仅有中央自上而下的支持,还有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面对上下夹击,地市级媒体融合处境尴尬。最后一点即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国家的顶层设计,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推动并支持其发展。

紧接着丁教授分析了地市和县级媒体深度融合中的制约因素。其中包括了理念的制约、人才的制约、资金的制约、技术的制约以及体制的制约。其中丁教授把体制制约分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存在的体制问题存在于媒体的属地管理,而这一问题又与深入融合的实质——互联网化相矛盾。互联网是网状的、开放的、点对点的传播,而传媒的管理体制却是人为的划分活动的地理空间,这就导致媒体发展的有限性。在微观层面,丁教授举了“智慧无锡”的例子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总结出是由于市政府政策问题导致地方政府不支持“智慧无锡”的发展。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体制的制约对媒体深度融合的影响极大。

讲座最后,丁教授指出了进行深度融合的因应之策。盈利是媒体的生命线,但如今媒体应该靠什么支持其发展呢?丁教授给出了两个字——服务。地市和县级媒体深度融合应该打造一个集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提供服务于一体的平台,要创新基础服务功能,创新公共服务功能,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合理配置经营资源,推进绩效管办联考。


讲座结束后,胡正强老师对丁和根教授带来的极具思考性的学术讲座表示感谢。期待我院新传学子能够在此次讲座中获得深刻的启发。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作为媒体人的新传学子能够将地市和县级媒体更好地进行深度融合。

图:李天颖

文:李环

审核:董飞飞、郑涵冰


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