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程思政】《华夏传播概论》:培育有家国情怀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者
2020-12-02

扫码关注

【课程名片】《华夏传播概论》是新闻传播学院的一门本科生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探讨传播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创新性课程,负责人是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谢清果教授。课程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为主题,以构建传播学“中华学派”为目标,坚持“中华文化传播立场、全球传播视野”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中国价值的新闻传播人才。该课程从内向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经典传播学视野,以及家庭传播、身体传播、舆论传播、说服传播等前沿视野出发,试图建构起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华夏传播学的理论体系。课程入选厦门大学2019年度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和本科一流课程建设计划。

  

课程立意站位高:增强新闻传播学子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华夏传播学作为传播学中国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很好地回应了“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

中国人有自己的传播传统,这个传统虽未为现代学术语言所详尽描述,但在过去的生活中发挥着促使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总结其规律并发扬其精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在需求。华夏传播学一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扬弃,探讨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传播原理、传播机制与传播方法,汲取中国传统的传播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又立足当下国情,探讨如何把中国传统的传播智慧运用到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中,进而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传播学理论,为全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授课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引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让学生意识到中华文化传播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传播智慧。同时,谢老师也认为,“这些智慧是用中国话语、中国思想和中国理论来表达的,所以需要我们去整理,去阐发,这样才能与西方的传播理论展开对话,阐释中国人是如何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与社会的,让世界理解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奥妙所在。”

谢老师在课程开讲时,就非常自豪地讲述这门具有厦大特色课程的开设缘由,那就是新闻传播学系早在1983年复办之时,参与复办工作的香港中文大学的余也鲁教授就致力于推动中国本土传播研究,他于1993年正式在厦门大学启动“华夏传播研究工程”项目,以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为推动机构,并以建构传播学“中华学派”为学术理想,开展了海峡两岸学者联合研究。此后,本着教学相长和培养该领域研究人才的需要,以黄星民为代表的前辈学者相继开出了本硕博的专业课程,既要求学生研读经典,又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带着问题,通过深入思考与研讨,力争对中华文化中蕴藏着的传播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产生能够与西方传播理论对话的中国传播理论。

课程力求通过研讨式教学,造就一批具有中国情怀,扎实文化素养,能够阐扬中华文化传播智慧的各类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学理基础,久久为功,以期最终达到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远大目标。

教学手段求创新:“翻转课堂”好评如潮

《华夏传播概论》这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按照“翻转课堂”的理念进行了教学手段的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前,同学们线下阅读老师们精心编写的教材——《华夏传播学引论》和《华夏传播学读本》系列读物,线上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同名课程学习本章节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架构;课中,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特定传播视野下的华夏传播学内容进行课堂展示,留下更多的时间用于老师点评和答疑;课后,老师鼓励每一位同学进行自己的科研探索,并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华夏传播知识和研究方法,尝试理论建构和论文撰写。这一多元创新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同学们的一众好评。

来源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