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
2020-12-02

扫码关注

    6月4日下午14时,第十七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西南政法大学站暨蓝鲸杯原创短视频大赛培训会在我校毓才楼三楼报告厅召开。本次影像展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到场的嘉宾有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教研室部分教师、重庆视讯传媒有限公司代表李岩。

志愿者在作影像展相关介绍

“半夏的纪念”影像展

   “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影像原创品牌活动。活动期间将展映往届半夏优秀获奖作品,旨在让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看到优秀的青年影像作品,加强与全国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为青年影像者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6月4日到6月5日,我们在毓才楼三楼学术报告厅(4日)和图书馆岭南厅(5日)为同学们带来了3场展映。

    影片观看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影片一度吸引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不期而别》以剧情片的形式塑造了一个中国孕妇面临生产与生母需要骨髓移植的纠结形象,一开始就将会场同学带入严肃电影式的沉默之中。而紧接着的《我的爷爷在走婚》一改严肃氛围,操着一口方言的爷爷的乡村走婚生活引得现场师生不禁哈哈一笑,然而在笑之余也引人思考乡村婚姻问题……

    在第一次影片展映结束后,嘉宾们对影片进行了点评。

    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的王炬副教授说道:“这些影片的主题都是家庭关系。我重点讲一下《西西弗的手套》,可能很多同学都没怎么看懂。《西西弗的手套》的主题其实也是在讲家庭关系,男主的神经衰弱源于小时候父母的吵架,冰块寓意家庭需要温暖,一只手套寓意缺失,大海寓意宽广世界。影片深刻展现了恶劣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深刻影响,是对中国极端家庭关系中青年的深刻描写。”

培训会现场

蓝鲸杯原创短视频大赛培训会

    4日16时左右,继展映结束,“我爱你,中国——我们都是追梦人”蓝鲸杯原创短视频大赛培训会正式召开。来自重庆视讯传媒有限公司的李岩老师,受到邀请来到本次会场,为本次大赛进行主题选择、拍摄技巧、内容构思以及后期制作方面的讲解。作为新闻传播学院本科2009级的毕业生,李岩老师的师兄身份与幽默风趣一开始就赢得了同学们的鼓掌声与欢笑声。

    李岩老师从自身编导职业的角度来讲解短视频制作工作,从视频制作的前期筹划到后期制作,从情绪图绘制、脚本大纲制作、演员动线安排等专业性术语再到个人的从业面试经历。在谈到同学们对影像制作的看法的时候,他一再强调,“影像是一门科学不是感觉,我一直不同意跟着感觉拍摄这种观点。影像的创作基于视觉原理而成,需要考虑心理视觉预期,心理色呼应以及冷暖色调的转换等科学理论,这也是影像创作的科学道理所在。”

    最后,李岩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现阶段问题提供指导性意见,并为同学们推荐了相关专业书籍。

部分参展人员合影

活动幕后与收获

    作为新闻传播学院本科2014级的毕业生,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2018级的王妍,再次回到母校却是以此次影展志愿者的身份。对此,她说道:“毕业刚好一年,站在这里依然觉得特别亲切。同时也很开心,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建立了两个学校之间的某种联系。非常感谢我们学院的老师和师弟师妹们为这次影展做出的努力,让它得以这么顺利地进行。”作为本次活动的志愿者,在谈到对此次活动的感受的时候,她也表示,百校联展实现了全国一百多所高校同时展映影片,让喜爱影像的人能够一起交流,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来自新闻传播学院本科2018级的马嘉豪同学对蓝鲸杯原创短视频大赛培训会的印象最深刻,他说道:“我觉得培训会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我们之前接受到的讲座都是偏理论性的,而李岩老师以实操为基点,讲了我们在视频拍摄的过程当中应该做的事情和我们现在大学生拍视频遇到的问题的处理,并给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答案,获益匪浅。”

    来自刑事侦查学院本科2018级的庄志宏也来到了现场观影,在众多影片中,他比较喜欢钟馨璇导演的作品《莫莉》。对于此次影展的感受,他说道:“‘半夏的纪念’影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感受生活气息的平台,通过捕捉画面的形式,将普通的生活记录下来。而且这样的生活充满了碰碰撞撞,柴米油盐的琐碎小事,个人的迷茫与悲伤,这些都一一呈现出最真实的模样。可能我们有时苦于没有方向,但我想记住盛夏的某年,把美好的记忆放在蓝色大门前,这就是影像传递给每一个人的感动。”

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扫码关注